「Puyuma-普悠瑪(卑南)」是南王部落大家相互稱呼的族語,也是「卑南(Puyuma)」二字的由來。 卑南族自認來源分為知本的「石生」系統與南王的「竹生」系統,相傳是由太平洋登陸美和海岸及都蘭山, 因此該兩處海岸為卑南族「石生」與「竹生」發祥地。傳統的社會制度是男女平權的母系社會,母親持掌家中大小事, 女兒繼承家業,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,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以母傳女來承續。 卑南族是狩獵火耕的民族,傳統祭典很多,每年12月的猴祭(bacibas)與大獵祭(mangayaw)是卑南族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祭典盛會, 「trakuban-達古萬」是過去對青少年施以嚴苛的斯巴達式教育,接受歷史文化、體能膽識及團體生活的鐵血訓練,以及保衛部落的青少年集會所。 「barakuwan-巴拉冠」則是包含「trakuban-達古萬」的部落集會中心,不只是舉行祭典儀式的地方,也是卑南族精神的象徵,現在更成為遊客拜訪部落, 體驗卑南族人文風情的最佳場所。
卑南族的傳統祭典很多,留存至今主要分成三種,即:海祭、猴祭、大獵祭三者。海祭是在每年 七月小米收成後,將所收穫的新米供奉於每一氏族的祖家祖靈,然後整個部落開始釀酒蒸米,抵達 海邊後,眾人將小米投入海中祭祀祖靈。 猴祭與大獵祭原是每年十二月稻米收成後舉行,目前已改在元旦,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祭典, 猴祭又稱刺猴祭,是少年階級以獼猴為對象,模擬刺殺敵人的練膽試驗。大獵祭本來是以獵殺敵人 首級為目的,在目前已改為單純的上山狩獵,參加的成員以青年會所的壯丁為主,上山狩獵歸來, 由婦女準備酒飯迎接,等祭祀完成後,整個部落大肆歌舞宴飲,像漢族過年那樣熱鬧。
在每年元旦前后舉行的大獵祭,是卑南族群最隆重的祭典。它舉行的時間較長,內容繁多,包括: 新米嚐新與入倉祭、各宗家祭祖、壯丁出草凱旋慶典,以及部落少年晉級為服役階級,或是青年服役 期滿可以結婚等內容。如果當年家中有喪事的,也可趁著這個祭典除喪,重新恢復正常生活。因為祭 祀的項目多、時間又長,大獵祭又稱為“年祭”。卑南人的祭典內容,各社部落稍有不同,例如:南王社 的少年猴祭,選在新米收成、新穀入倉后的第四天舉行,少年們以猴子為對象模擬敵人進行練膽刺殺 訓練﹔建和社則有少女盪鞦韆活動。至于集團狩獵活動,原為壯丁集體對外出草,自從出草成為歷史 后,遂改成上山狩獵數天,下山返回部落后,舉社歡度新年的宴飲。
近代男子的服飾以藍、黑、白色的上衣再加上刺繡的綁腿褲;年長者則穿布滿菱形紋飾、 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。裝飾物方面,青年期男子不但能穿最華麗的衣服,還可佩刀,以及佩戴古琉璃珠或銀胸飾等各式裝飾品。 穿著方式為幾乎沒有繡紋的長短袖上衣,下搭是一塊矩形布所圍住的短裙,腹部再緊紮著一條織布寬帶,從頭部到頸部、肩膀、胸前、 腰部,都垂掛著諸多大小白銅飾物,並且用白銅鍊子繫住。另外,而頭目和祭司在盛裝時有羽冠與肩帶、頭帶,一般人僅著黑色腰裙、 粗步短衣和纏頭巾。
卑南族的傳統女子纏頭巾,穿窄袖,下身穿開下襟刺繡長裙束膝褲(綁腿)。女性的服飾反而比起男性較為簡單,服飾以白、黑色上衣, 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,配上長裙。裝飾物方面,女性的白銅飾物較男性少,青春期女子在飾物上有花冠、項飾和長腰帶。穿著方式為長袖 上衣並且內穿長褲,在上衣外面再搭配一大形肚兜;頭部則是紮黑色頭巾,上面配以白銅項鍊式飾物。另外,女巫在穿著上有特別的肩飾, 是為一條夾織的紅帶,斜掛於右肩上其下端有穗。 無論是男性或女性,其服裝的漢化意味頗為濃厚,首先男性勇士們上衣幾乎都是類似漢服的布縫鈕釦,一條一條地橫裝在上衣正面, 只有少數頭目穿著織布衣,上面還綴有玻璃珠紋飾,但其圖形卻不同於排灣、魯凱兩族的人頭紋或百步蛇紋,他們都是幾何圖形。
卑南族的傳統生活,簡單而原始,火耕旱作與狩獵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方式,他們以小米、陸稻、地瓜、芋頭為主食,很少捕魚而多從事狩獵,狩獵甚至是男子最主要的肴。
煙斗
刺繡娃娃 現代裝飾物品。將卑南族人刺繡之工藝技術,表現在玩偶服飾上,呈現卑南族刺繡技術之風貌。
盾牌
傳統禮刀
木雕
卑南族文物
卑南族是目前唯一全數居住在平原上的族群,善於學習外來的優勢文明,他們是台東地區最早從漢族那裡,學會開墾水田、駕馭牛車的原住民, 也因資訊取得容易,創造許多精美的工藝,雖然遭受外來文化的衝擊,卑南族還是保有最傳統的祭典文化,像這一首在祭典中所吟唱的祭歌, 由部落耆老帶頭領唱,曲調高亢莊嚴,展現出卑南族團結、榮譽與權威,卑南族不但保存了傳統文化,再加上外來資訊的充實, 創造了許多不同曲調的音樂風格。